中铝网站群

EN

《工人日报》聚焦西南铝:老将担纲,锻造现代化产业体系“硬脊梁”

来源: 《工人日报》时间: 2025-11-13

开栏的话

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“十五五”规划建议,提出了未来五年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时间表和路线图。其中,“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,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”摆在战略任务的第一条。

本报今起开设“企业蓄势,奔赴下一个五年”专栏,聚焦传统产业、新兴产业、未来产业等,并通过记者采访报道企业一线故事,呈现企业奔赴新征程、投身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。敬请垂注。



锻造车间里,近半个世纪前的“国宝”级锻压机,经过新一轮升级改造,压出C919大飞机所需的锻件;船坞边,总长近300米的大型液化天然气(LNG)运输船,宛如一座海上的钢铁城堡静待启程,这是百年船厂从造船业“皇冠”上摘下的又一颗明珠;全球稀土顺丁最大单体工厂里,高端橡胶产品源源不断走下智能生产线,发往全球……“十四五”收官在即,在高质量发展路上,传统产业这个积蓄着强大潜能的“老面孔”,正在加速焕发新颜。

作为我国产业体系的“基本盘”,钢铁、有色、机械、纺织等传统制造业增加值占全部制造业的比重近80%,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和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的重要物质基础。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关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全局。

“十五五”谋篇布局,“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,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”摆在战略任务的首位。其中,传统产业提质升级预计将带来10万亿元左右的市场空间,释放出巨大的发展动能和民生红利。优化提升传统产业,主线已然明确;巩固提升化工、机械、造船等行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,号角已经在产业一线吹响……

锻造“老将”压出大国重器

11月4日,在位于重庆的中铝西南铝锻造厂模压制造部,巨大的3万吨模锻压机正有序运作,轰鸣声震耳欲聋。

模压工何波站在一旁,眼神专注地盯着压机的运行情况。“这台压机经过改造升级后,性能大幅提升。‘十四五’期间,它为我们生产出了大量航空航天等领域急需的关键锻件。C919大飞机上,许多铝合金锻件都出自这台压机。”何波说。

这台3万吨模锻压机是我国自主设计制造的工业重器,它担负着国家重点领域所需关键配套材料保供的重任,走过了近50个年头。随着“年事渐高”,曾经的锻造“新星”渐显“老态”,设备运行精度明显下降。2023年,西南铝联合中国一重、中国六冶等多家单位组成技改团队对锻压机进行改造升级。2024年,“国宝”锻压机焕新归来,再度荣归保障国家关键高端铝合金材料的生产队伍,也为企业锻造新质生产力“蓄势赋能”。

车间设备换新、产业转型升级持续迈步,如今的西南铝已形成年产10万吨汽车板的生产能力,船舶板等产品线也快速崛起。

对于企业发展涌动的新动能,一线工人感受最为具体。“这几年变化太大了。以前操作设备,更多是凭借经验,精度和效率都有限。现在随着智能化、信息化技术的引入,设备的自动化程度大幅提高,操作更精准,生产效率也提升了很多。”全国劳动模范、西南铝板带公司热连轧制造中心热精轧操作手何希家感慨道。

我国是全球最大的铝产品生产国和消费国。近年来,我国铝产业快速发展,同时国内铝资源供给不足、节能降碳压力增大等问题日益凸显,产业转型升级亟待提速。

面对“十五五”新征程,西南铝党委书记、董事长黎勇表示:“我们将坚持智能化、绿色化、融合化发展方向。加大研发投入,解决重大技术难题。全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百万吨级产能规模的单体铝加工企业,为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贡献力量。”

百年船厂摘下“皇冠上的明珠”

今年国庆节前夕,中船大连造船刚刚交付了一艘17.5万立方米液化天然气(LNG)运输船。这艘总长近300米的“海上超级冷冻车”成功交付,标志着中国造船业在LNG运输船这一皇冠明珠领域再添关键拼图。大连造船也正式跻身全球极少数具备大型LNG船建造能力的船企行列。

“这艘船是由我们自主研发设计的,符合国际最新LNG运输船设计理念,集成多项尖端技术。”项目经理阮航介绍说,企业成立了多个技术攻关小组,通过生产流程优化、工艺工法创新、工装工具改进等举措,实现了LNG运输船建造的节拍化、标准化。

一艘船下水完工,一套生产流程逐渐打磨成形,一条产业链也由此延展打通。21世纪初,我国建造首艘LNG船,彻底拿下这颗造船业皇冠明珠的征程也由此开启。短短十余年时间,我国造船业奋起直追,如今实现反超。

此次大连造船通过建造新型LNG运输船,构建起完整的新型LNG运输船技术、工法、质量及管理体系。同时,锤炼出一支技术精湛、敢打敢拼的优秀团队。

一线技术工人是这支团队的重要组成部分。“LNG运输船建造过程中,技术转型对我们工人的影响很大。一是技能升级,像我们焊工需要通过专项培训考取证书,车间与技术科沟通制定了技能提升计划,每个人除了自己本身的技术证书外,还可以考取其他类别的焊接证书,以提高人员利用率。二是工作环境改善,以前焊接烟尘大,现在配备空调系统和除尘系统,船舱里始终保持在25摄氏度。”焊接班班长高峰介绍说,经过首制船的生产施工,生产一线已经摸索出了一套高效作业流程,工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和职业获得感也提高了。

技术与人才的双重保障,为后续船舶建造筑牢国际市场订单承接的坚实堡垒。如今,大连造船手里的LNG运输船订单数量达到17艘,其中,已开工13艘,产能规模全行业领先。

未来,大连造船将依托在智能船舶领域的技术优势,向20万立方米及以上舱容、智能化等方向拓展产品线,持续巩固在海洋油气装备领域的领先优势,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。

老牌操作工站上智能新产线

刘建高在传化化学新材料事业部顺丁车间当了十几年操作工。近年来,企业新一轮智能、绿色、安全升级浪潮,让他的工作“完全变了个样”。

“过去每天围着手动拨盘、抄表记录、调节阀门、开关流程打转。手里攥着纸质记录表,在高温高压的装置区来回巡检,不仅体力消耗大,还总担心看错参数、操作失误。如今,只需输入配制浓度和体积,系统就能自动计算物料用量,完成压料、搅拌等一系列操作;巡检只需带着一部防爆手机和定位卡,巡检数据自动录入系统,报表自动生成……”刘建高说。

一线生产场景巨大的变化来自大数据平台的赋能。如今,车间配备的MES系统,整合了装置、传感器、实验室等多源数据,可以实现对温度、压力、配比等关键参数的实时监控与趋势预测。过去需要1小时手动完成的数据整理与分析,如今系统5分钟内即可自动生成报告,不仅效率提升,更从根本上杜绝了人为误差可能带来的安全隐患。

这套“智能感知—数据驱动—自动管控”的新型作业模式,是传化“十四五”期间实现的多项关键技术突破之一。目前,传化橡胶服务于全球25强轮胎企业,产品出口30个国家和地区。支撑传化橡胶产品走向世界的,正是企业在技术研发和生产工艺上的持续突破。

经过7年攻关,传化实现了钕系顺丁橡胶的自主研发,并实现了进口替代。去年,传化橡胶业务新建12万吨稀土顺丁橡胶装置投入运行。这套装置是国内唯一具备柔性生产功能的装置,能根据市场需求灵活切换产能与产品,精准匹配客户个性化需求,构成了传化的核心竞争力。同时,也让传化合成整体顺丁橡胶总产能达到27万吨/年,成为全球稀土顺丁最大的单体工厂。

“我们深知,在这样一个技术密集的领域,没有核心技术的突破,就没有市场话语权。”传化化学新材料事业部总裁屈亚平表示,瞄准“十五五”规划建议擘画的新蓝图,企业将高标准建设新材料产业园,打造一个集研发、生产、应用于一体的产业集聚高地,形成更强大的内生动力和集群效应。同时,积极布局国际化基地,主动融入全球产业链,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。


集团首页|联系我们|公司简介|招聘信息

版权所有 中国铝业集团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34488号-1 京公网安备11040102700155

地址: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海淀区西直门北大街62号